曾敏雄老師 - 我的傳統與現代攝影 發表於:2009-05-24 11時 ANAN, 瀏覽人次: 54066
我與參加座談的來賓聚在台灣愛普生公司的會議室,目光的重點都落在攝影家張照堂老師高中時所拍攝的作品,那批出現於部落格【哆拉老師的又一天】中的黑白照片,一次觀看百張,十足震撼.
雖然我是台上的與談者,但看過後腦筋一片空白,那是怎樣的一個青澀年代,一個無聊的高中男生,理著一個大平頭,胸前掛著一部最簡單陽春的<愛莉思>雙眼120相機,標準焦距的鏡頭不能更換,謹慎的按下一張張當時所費不貲的黑白底片,然後向沖洗底片的店家賒帳,到了年底結清欠款.
觀看作品的當時,我的腦袋意外想起了另一個故事,年少的陳弘典家住苗栗苑裡鎮,阿公是鎮長,爸爸是醫生,從日本帶回了鎮上第一部留聲機,最早期的黑膠唱片材質易碎,能聽的時間又短,每個星期陳弘典的父親拜託在鐵路局工作的弟弟帶回兩張唱片,陳弘典就固定在月台上等著接手,拆開一看,偶而唱片還會裂成幾塊…每星期兩張(也許只有一首古典音樂),陳弘典這面聽完換那面,這張聽過換那張,然後重頭再來,一遍又一遍….幾乎當時能聽得到的古典音樂的曲式,風格,演奏….等等,潛移默化當中根植在少年心中;知名作曲家郭芝苑在他的回憶錄【在野的紅薔薇】中曾提到這位時常偷偷開啟父親留聲機的表弟陳弘典沒有走上音樂之路實在可惜.
一週只聽一兩首音樂,聽著聽著,都聽到心坎裡去了,對比現今CD,MP3,每個人手邊不下百張千張唱片,卻難得能將一張唱片聽到熟透了.張照堂老師這批作品給了我相同的感受,一個生活有點苦悶(一說無聊)的年輕高中生,一部不能更換鏡頭的中型相機,要照進多少東西得要靠自己的腳來前進後退,相機反應不夠快速,鏡頭品質也許談不上,測光麻煩有時還要自己猜….. 更糟糕的是底片已經遺失,當年搬家只記得帶走印樣….
那場座談會後幾天,我問張老師對他自己這批作品的看法,他只淡淡的說 : [ 還好當年還拍了這些東西! ] 我的數位化經驗全靠自己摸索,2003年內心還很反對攝影數位化,但是當年年底,意外看到攝影家柯錫杰老師的【藏鏡】人物攝影展,展場展示了很大幅品質很好的作品,由於2004年年初我受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台灣頭】人物攝影展,於是也想如法炮製,買了速度快一點的電腦,又買了一部 EPSON 的平台掃描器,型號是P-3200,當時也上網查過國外攝影家的使用經驗,結論是用這部掃描器直接掃底片,圖檔不要太大,如果要做大尺寸輸出,先將作品在暗房放成8x10吋的作品,再掃描這張作品,如此可得到影像品質不錯尺寸又很大的檔案,我可以自己暗房放相,應該沒什麼問題,想想也就訂了機器.
這部掃描器買來後沒多久就被我改裝了,只能掃底片,不能掃反射稿,由於玩出來的影像品質還不錯,那時還引起幾位同好興趣,想花錢買下….幾年後,我請朋友贊助,買了一部更高級專門掃底片的掃描器.看到張老師的這批作品,我自告奮勇的想幫他掃描成好一點的檔案,當然最好的方式還是送滾筒掃描,再不然,Imagon的類滾筒掃描也是首選,只是,如果要掃成不小的檔案,費用可不便宜,還有工作人員是否能細心對待這批碩果僅存的小印樣…我的手邊並沒有掃反射稿的機器,想來想去,最後腦筋動到 EPSON 掃描器 V-750 Pro 身上 .掃描器的首要挑選重點不在解析度,而在OD ( 濃度) 值與對焦的準確度上,而這兩點,V-750 Pro都遠比我早期買的那部 P-3200還來得優異.
傳統攝影用底片拍攝,暗房沖洗底片,暗房放相,通常會問的是底片的規格,是135,120或是4x5的大相機,約定成俗的作品單位是用多大尺寸的紙張放相,是8x10,12x16,16x20或是20x24吋,而這是紙張大小,並不是實際的影像大小.現代的數位攝影,以數位相機拍攝,經過電腦的數位暗房修圖後以噴墨印表機輸出,底片的大小變成檔案的M數多寡,紙張的尺寸也改成 A4,A3,A2…老一輩的攝影家所拍攝的底片,經過掃描後變成數位檔案,從開始講究要掃多大的檔案,到如何修圖與輸出,也能享受數位化的便利,只是,存在於攝影家心中的陰影是用印表機印的真的能算是作品嗎?2007年五月,我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巧遇來自全球100位攝影家齊聚一堂,展示自己的作品,在這些數量龐大的作品中,有97%都是以電腦輸出方式呈現,只有3%還堅持手工暗房,可以想見攝影數位化已經是擋不住的浪潮,用噴墨輸出的影像品質漸漸能媲美銀鹽相紙.
然而,在新墨西哥州的聖大菲某知名的攝影藝廊中,我看到一幅攝影家史帝格利茲在20年代親手暗房放相的作品—【人之手】, 8x10吋左右的相紙,裱在很大的卡紙上,不管卡紙或相紙皆已泛黃,能站在全世界最知名的攝影家親自放相的作品前,內心無比感動,後來用生硬的英文告訴該藝廊的工作人員說我實在很震驚….對方竟然問我說是不是因為價錢關係,那幅作品標價115,000美元.在這場座談會的前幾天,我添購了一部頂級的135數位相機,兩千多萬畫數的相機拍一張照片原始格式要50M的檔案大小,將原始檔案解出來後每張大小140M左右,可以輸出尺寸相當大,並且畫質非常細膩的作品…然而,目前我還是會帶4x5大相機,花上半小時左右完成拍攝一張照片的動作,然後必須再花時間沖洗底片,一次一張或兩張….
現代或傳統,到底哪一種比較好這不是我能力所能解答的,數位化這兩年能突飛猛進的原因應該是後端輸出機與紙張的進步,尤其 Epson UltraChrome K3 墨水的技術非常成熟,相當程度的能表達出攝影家內心對創作的想法.在使用愈來愈便利的相機創作時,如果你還不滿足手中現有的工具,那麼請想想,高中時期的張照堂,胸前背著一部中型老相機,遊走在板橋住家的周圍,眼睛饑渴的四處張望著……
曾敏雄老師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miin-shyong/ Epson線上藝廊: www.epson.com.tw/galle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