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21時;瀏覽人次 136227

雲南香格里拉金秋 (上):葛丹松贊林寺


每到秋天,國內的旅遊攝影愛好者便紛紛參團,前往內蒙、新疆或雲南等高原地區拍攝秋景。2011年10月下旬,我也慕名前往雲南香格里拉(中甸),捕捉葛丹松贊林寺和普達措國家公園的璀璨秋色(文/攝影:王傳)。


葛丹松贊林寺的璀璨秋色。Sony NEX α700,Tamron 10-24mm F3.5-4.5,光圈優先F10,1/160秒,+0.3EV,JPEG,AWB。


我們首先前往海拔二千四百公尺的麗江訪友,以及參觀深具人文氣息的大研、束河、白沙等古鎮,順便適應高原氣候;接著前往海拔三~四千公尺的中甸旅遊,避免產生高原反應(高山症),敗興而歸。我們在麗江玩了三天,第四天一早搭乘出租的吉普車直奔中甸。當天風和日麗,離開麗江約半小時之後,沿途盡是壯闊的高原風光,我們原本急著趕路,不得不屈服於眼前的美景而停下腳步,選擇在視野較佳的「雄古觀景台」暫歇。


雄古觀景台。Sony NEX-3,E 18-55mm F3.5-5.6 OSS,光圈優先F9,1/640秒,-0.3EV,JPEG,AWB。


車停之後,我們興奮地步下觀景台,那兒的視野極佳。眼前的山坡被開闢成大小不一的黃色方塊,春天長滿了綠色的農作物一定很美;向右望去,混濁的金沙江奔流在崇山峻嶺之間,最後會由中南半島入海;展望遠方,帶著深綠和淺藍色的山脈,有如靜止的波浪,層層堆疊到天邊,上方飄浮著棉絮般的白雲,搭配湛藍的天空,美不勝收。


雄古觀景台附近的高原風光。Sony NEX-3,E 18-55mm F3.5-5.6 OSS,光圈優先F8,1/1000秒,ISO200,JPEG,AWB。


當天能見度超好,我們有幸看到覆蓋著白雪的山頭,其中最近的二座就是著名的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眼前超美的景色,不就是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在《消失的地平線》所描繪的香格里拉!


哈巴雪山(左)和玉龍雪山(右)。Sony NEX-3,E 18-55mm F3.5-5.6 OSS,光圈優先F9,1/800秒,-0.3EV,JPEG,AWB。


在《消失的地平線》這本小說中,詹姆斯‧希爾頓將香格里拉描繪為一個充滿詩意和夢幻的「世外桃源」,隨著這本書的熱銷以及拍攝成電影,近80多年來,許許多多西方的遊客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大西南地區探尋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那?至今仍是個謎。不過,為了發展觀光,在川、滇、藏、青等藏族地區,就有好幾個地方聲稱自己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雄古風景區豎立了一塊〈香各里雄古石碑簡介〉的石碑,刻著香格里拉的由來:

香格里拉意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外桃源。「香各裡」是地名,「拉」是肯定性的語氣助詞,含有「是,是的」意思,把兩句話連起來說就是「這裡是香格裡」之意。「香格」二字源于雄古這個地名…………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印製的麗江地圖中就清楚地把雄古標為「香各里」…………在1998年,人們找到的立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寫有「香各里雄古」字樣的這塊石碑。是以證明這裡就是人們心中嚮往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照字義看來,當地人認為麗江的雄古就是香格里拉。不過我們即將前往的雲南迪慶州中甸縣卻搶先一步,在2001年底改名為香格里拉縣。1996年12月,雲南省政府從七個面向對「香格里拉」進行考證,確認「香格里拉」的原型就在以中甸縣為中心的迪慶州。2001年10月,中甸縣政府向(中國)國家民政部、測繪局呈報了更名事宜,同年12月17日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准,從此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


小中甸的藏族村莊秋景。Sony NEX α700,Tamron 10-24mm F3.5-4.5,光圈優先F8,1/200秒,+0.3EV,ISO100,JPEG,AWB。


依照《消失的地平線》的描述,中國西南的藏族自治區有很多類似「香格里拉」的地方。為了發展觀光,雲南、西藏、四川和青海等四省聯合提出「大香格里拉」的概念,區域包括四川省甘孜州、涼山州,雲南省迪慶州,大里州,怒江州,麗江市,西藏昌都,林芝,以及青海玉樹等地。雖然大西南地區競相爭奪「香格里拉」的名號,對我來說,香格里拉只是個美景的代名詞,有美景的地方就是香格里拉。正如某位網友在部落中提到,「(香格里拉)到底在哪?並不重要;或許根本不存在,索性讓它留在心中豈不是更美!」

離開雄古觀景台,我們繼續前往中甸,尋找香格里拉。


小中甸秋景。Sony NEXα700,Tamron 70-300mm F4.5-5.6 G,光圈優先F5.6,1/200秒,+0.3EV,ISO100,JPEG,AWB。


車子在蜿蜒的山路爬行了大約半小時,我們進入了洋溢著璀璨秋色的小中甸。旅遊書籍對這個地方讚不絕口,「G214國道貫穿的小中甸是香格里拉最美的田園風光,深秋之際,狼毒草從莖、枝、葉到花轉成火紅色,有如火燄般閃爍在草原上。」


前景紅色的植物就是狼毒草。


我們晚了二周抵達小中甸,看不到書中描述的景致,然而運氣不差,公路兩旁的草木已轉黃,一片璀璨秋色。尤其是,遠處的綠色山脈點綴著金黃的白樺和白楊等變葉木,在陽光的照拂下光璨耀眼。公路兩旁的景色也不徨多讓,山丘上錯落著藏族的房舍以及金黃的變葉木;河岸旁的草地散佈著低頭啃草的牛馬羊,構成一幅色彩豐富的高原農村秋色。這樣的景色像極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洛磯山脈秋景,同時也是我心中的香格里拉。


小中甸風光,藏族的青稞架(曬農作物用)。Sony NEX-3,E 18-55mm F3.5-5.6 OSS,光圈優先F8,1/500秒,+0.3EV,ISO200,JPEG,AWB。


香格里拉秋色。Sony NEX-3,E 18-55mm F3.5-5.6 OSS,光圈優先F8,1/125秒,+0.7EV,ISO200,JPEG,AWB。


小中甸藏族民宅。Sony NEX-3,E 18-55mm F3.5-5.6 OSS,光圈優先F10,1/320秒,+0.3EV,ISO200,JPEG,AWB。


這回,我們沒有在小中甸停留,景色雖然美麗,但路邊找不到制高點,不容易拍攝大景(真貪心),若開進鄉間小路尋景,深怕擔擱太多時間,錯過了「噶丹松贊林寺」的美麗夕照,只好等回程再去慢慢拍。


香格里拉秋色(白楊木)。使用Sony NEX-3部分顏色功能拍攝。Sony NEX-3,E 18-55mm F3.5-5.6 OSS,光圈優先F7.1,1/500秒,-0.3EV,ISO200,JPEG,AWB。


我們在15:00左右抵達松贊林寺,購買門票之後,搭乘電車(巴士)進入景區。噶丹松贊林寺位於中甸縣城北方4公里的佛屏山麓,建於康熙二十年(西元1681年),漢名為歸化寺,全寺仿拉薩布達拉宮佈局,又稱小布達拉宮。松贊林寺背倚山脈,前臨沼澤,建築群沿著山坡層疊至最高點的主寺,「數百間僧舍分列四周,猶如眾星拱月,形成巍峨宏偉的藏式碉房建築群。寺院四周建有厚實的城垣,瞭望台、哨樓和碉堡以禦匪盜。」


葛丹松贊林寺全景。使用NEX-3環景模式拍攝。Sony NEX-3, E 18-55mm F3.5-5.6 OSS,光圈優先F10,1/200秒,ISO200,JPEG,AWB。


步下巴士,景區工作人員將遊客集中在正門口,由一位藏族青年負責導覽。眼看日落時分將至,掛念著拍攝夕照,只聽了五分鐘的解說,就急忙脫隊,自行參觀。


葛丹松贊林寺。Sony NEX α700,Tamron 10-24mm F3.5-4.5,光圈優先F4.5,1/80秒,+0.3EV,ISO100,JPEG,AWB。


不過,在海拔3300公尺的地方,凡事急不得也,免得招來高原反應。尤其是,想登上位在最高處的主寺必須爬143個、坡度大約45度的石階,在低海拔地區,版主可以用跑的上去。然而,在高原上活動,不能太大意,何況版主身上背著二機三鏡,外加一支三腳架,只好化身為一隻烏龜,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有一二回想變成兔子,加快腳步向上跳,卻產生了輕微的暈眩,第一次遇到舉步維艱的窘境。總之,在高原上,要學會「慢活」,寧可當烏龜,也不要逞強作兔子,否則很容易變成病貓,甚至丟掉性命。


葛丹松贊林寺。Sony NEX α700,Tamron 10-24mm F3.5-4.5,光圈優先F11,1/250秒,+1EV,ISO100,JPEG,AWB。


由於位在最高點的主要寺院正在整修,加上版主對藏傳佛教沒有深入研究,拍了幾張照片之後便步下階梯,趁著陽光仍然充足之際,前往位在寺院前方的沼澤區,拍攝葛丹松贊林寺全景。


葛丹松贊林寺。Sony NEX α700,Tamron 10-24mm F3.5-4.5,光圈優先F9,1/400秒,+1EV,ISO100,JPEG,AWB。


我們沿著沼澤鋪設的棧道前行,棧道兩旁種植著變葉木,陽光閃爍其間,已經變黃的樹葉更顯璀璨耀眼,讓人有如置身金色隧道的錯覺;更令人舒爽的是,帶著微寒的清風陣陣吹來,舞動金黃的樹梢,同時「冰鎮」了我被曬燙的臉龐。走在棧道上,享用了視覺和觸覺的饗宴,令人全身舒暢。


葛丹松贊林寺前的棧道。Sony NEX α700,Tamron 10-24mm F3.5-4.5,光圈優先22,1/20秒,ISO100,JPEG,AWB。


棧道接著轉入沼澤之中,讓遊客能從正面、臨水觀賞葛丹松贊林寺全景。放眼望去,城牆圍繞的葛丹松贊林寺有如一座歐洲的中世古城,座落在二道山脈之間的小山丘上,漆著紅牆、蓋著金瓦的寺廟,在藍天的襯托以及斜陽的照耀下,不僅亮麗耀眼,還畫出一道美麗的天際線。此外,由深褐色山丘,五彩寺廟、白色僧舍和城牆組成的建築群,一同倒映在沼澤中,形成一幅抽象畫。畫面虛實共存,既壯觀又秀麗,終於讓我見識到「真正」的香格里拉。


葛丹松贊林寺倒影。Sony NEX-3,E 18-55mm F3.5-5.6 OSS,光圈優先F13,1/200秒,+0.3EV,ISO200,JPEG,AWB。


最後,我們爬上位在沼澤旁的一座小山丘,展望松贊林寺和沼澤全景。當時已近黃昏,帶著暖色調的斜陽,拉長了山脈和建築物的影子,增添畫面的立體感,而偏暖的色調則提升了畫面的飽和度;更美的是,沼澤倒映著藍天,其間點綴著金黃和暗紅色的水草,與遠方的山脈、建築共同編織成一幅絕美的香格里拉秋色。


葛丹松贊林寺的璀璨秋色。Sony NEX α700,Tamron 10-24mm F3.5-4.5,光圈優先F10,1/160秒,+0.3EV,JPEG,AWB。


拍到了美景,我們興奮地在小山丘上玩鬧,同伴們甚至相互拍攝騰空跳躍的飄浮照片。說也奇怪,劇烈運動之後,他們居然沒有產生頭暈的高原反應現象,或許美景當前,喜悅之情加速身體的供氧能力吧!我們呆坐在小山丘上,直到夕陽西下,帶走美豔的色彩,才滿足地步上歸程。


劇中人:過動兒-小袁。照片由袁慶華提供。


在葛丹松贊林寺巧遇的雲南姑娘。Sony NEX α700,70-300mm F4.5-5.6,光圈優先F5.6,1/500秒,單點測光,ISO100,JPEG,AWB。


葛丹松贊林寺秋色。Sony NEX α700,Tamron 10-24mm F3.5-4.5,光圈優先F8,1/250秒,+0.3EV,ISO100,JPEG,AWB。



1.筆者最近著作:《駕馭閃光燈》
2. 雲南香格里拉金秋 (下):普達措國家公園。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