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02時;瀏覽人次 93224

國外旅遊攝影景點報導:造訪雲南彝族山寨,觀賞熱情奔放的「阿細跳月」


結束了三天「朝五晚九」的元陽梯田攝影之旅,我們轉往彝族可邑村,拍攝古樸的山寨風光,以及觀賞熱情奔放的「阿細跳月」民族舞蹈,體驗多樣的雲南風情(文/攝影:王傳)。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快門優先,1/250秒,光圈F7.1,內建閃燈補光,ISO100,JPEG。


烽火報喜,歌酒迎賓


可邑村位於雲南省彌勒縣城北方27公里,擁有三百五十年歷史,約有二百戶人家、近七百名村民,大多為彝族支系阿細人。可邑村保留了獨特的彝族文化和慶典活動,被雲南大學和浙江大學選定為「彝族文化旅遊村」,進行研究、建設和開發,因而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可邑」是彝族語「吉祥之地」的意思!彝族村民採用獨特的迎賓儀式,帶給訪客吉祥和祝福,包括烽火報信、火塘驅邪、歌酒迎賓,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遊覽車抵達村口,城門旁的烽火台升起狼煙,響起迎賓號角,四個打扮成遠古戰士的壯丁,手拿鐵叉擋住城門,接著在城門下點燃枯葉。地陪小杜請大家步下遊覽車,準備「跨火塘」,除去身上的穢氣。

可邑村共有三個烽火臺,其中一個位在城門旁,村民使用鼓點、號角聲和煙火傳達敵情或客情。收到敵情,全寨青壯年拿起武器到寨門禦敵;若收到客情,則全體村民捧起美酒,到城門跳舞迎客。步下遊覽車,團員們並不急著「過火」,反而好奇的觀賞獨特的迎賓儀式,有位團員甚至邀請戰士們,排排站在火堆前,擺出英勇的姿勢,拍了幾張照片之後,才心滿意足地跨過火堆。

步入城門,穿著傳統服飾的彝族姑娘唱起嘹亮的「迎賓歌」,接著向賓客送上玉米釀造的「攔門酒」,消除訪客的疲憊。根據旅遊網站報導,彝族人熱情好客,遇有貴客來訪,必以三個階段招待自家釀造的白酒,稱為「三道酒」,奉上最高的迎客之禮;第一道稱為「攔門酒」,第二、三道分別叫作「祝福酒」和「留客酒」(後二道酒於入村後才奉上)。喝過「攔門酒」,我們邀請美麗的彝族姑娘當作模特兒,以連珠炮般的快門聲,答謝他們獨特的迎賓禮。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快門優先1/250秒,F9,ISO100,JPEG,內閃補光。


充滿古樸氛圍的彝族山寨


進入村莊,又令人驚嘆不已。我們曾參訪過幾個少數民族山寨,大多新舊建築雜陳且有點髒亂,沒想到可邑村卻大不同。它有如一座法國南部的中世紀古城,土黃色的傳統房舍錯落在環山翠嶺之間,搭配昏黃的斜陽和湛藍的天色,讓人彷彿置身歐洲鄉間。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光圈優先F8,1/250秒,ISO100,JPEG。


村內的景色同樣迷人,道路鋪著石板,房舍使用石塊、泥磚和瓦片建造,牆壁掛著黃色的苞谷(玉米)和紅色辣椒串,農婦背著滿載柴薪或蔬菜的竹蔞,踏著夕陽歸來,處處流露出古樸的鄉村氛圍。最特別的是,大多數房子的牆壁,以屋簷為界,分別粉刷成白色和土黃色,並且畫上色彩豔麗的圖案,包括彈琴、歌唱、跳舞、肖像和神話故事等,雖筆觸和畫工簡單,但用色大膽,裝飾效果十足,為古意盎然的的村莊增添亮麗的色彩。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光圈優先F10,1/160秒,ISO100,JPEG。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光圈優先F8,1/160秒,ISO100,JPEG。


二位負責接待的彝族小姐帶領我們到村內四處走走。團員看到這麼美麗的村子,沒走幾步路便開始脫隊,各自尋找喜愛的景色,留下領隊(筆者)陪著導遊逛街。還好,二位導遊還蠻上相的,一路上變成我們的外拍模特兒,她們穿著鮮麗的傳統服裝,不論以桃花或古樸的房舍為背景,畫面皆非常的美麗。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快門優先,1/250秒,光圈F7.1,內建閃燈補光,ISO100,JPEG。


我們沿途走走拍拍,突然看到一棟二層樓的泥磚瓦房建築,院子堆放著木材和農具,還有母雞帶著小雞在院子裡覓食,昏黃斜陽的照拂下,呈現出一幅好風光。好客的主人邀請客人入內參觀,不過我們對拍照較有興趣,只請導遊姑娘坐在門口,好讓我們以農家為背景,隨處走動的大小雞為前景,拍攝別具特色的農家風光。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快門優先,1/250秒,光圈F10,內建閃燈補光,ISO100,JPEG。


最後我們來到一個小廣場,石板道路搭配石牆、橙黃玉米串和湛藍天空,構成一幅色彩豐富、氛圍古樸的絕妙景色。我們當然不會放過這麼美麗的風光,再度邀請姑娘們登場,把石板路當成舞台,走起服裝秀。為了增添趣味效果,領隊邀請一位男團員走上舞台,跟著姑娘一起走秀、擺Pose,頓時現場響起連珠炮般的快門聲和陣陣的歡笑聲。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光圈優先F10,1/160秒,ISO100,JPEG。


原本預計在歡笑聲中結束這場「山寨外拍活動」,但同行的八十歲許老爹意猶未盡,覺得在古樸的村莊應該要拍拍老人才對。轉眼間,不知誰召喚了二位彈著三弦琴的長者前來充當模特兒,這下子老爹可樂了,擺出專業攝影師的架式,連按了幾下快門,才滿足地的跟著大伙走進接待廳,觀賞可邑村著名的《阿細跳月》表演。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快門優先,1/250秒,光圈F10,內建閃燈補光,ISO100,JPEG。


觀賞《阿細跳月》


接待廳為一座方型的二層樓木造建築,中庭約有半個籃球場大,成為表演和聚會的理想場所,牆上繪有阿細人的傳統風俗,還有文字介紹可邑村的歷史,木造的欄杆掛著辣椒串,流露出古色古香的模樣。我們坐在中庭前的矮凳上,近距離觀賞舞蹈表演。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支系最喜愛的一種民間集體舞。根據「中國文化網」報導,《阿細跳月》擁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阿細人一直過著火耕的生活,每到播種季節,為了搶時間燒荒、播種,他們在火星熄滅前,赤著雙腳在滾燙的田野上翻地。為了避免雙腳被餘火燒傷,他們必須一邊不停地跳躍,一邊進行耕作。後來,他們在不停跳躍的動作上,增加蹬腳、甩手和擊掌,形成了今日的《阿細跳月》。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快門優先,1/125秒,光圈F3.5,1,內建閃燈補光(後簾同步), -0.3EV閃燈補償,ISO400,JPEG。


《阿細跳月》的最大特色是,舞曲和舞姿粗獷奔放,舞者隨著節奏明快的音樂,不停的彈、唱、跳、旋,尤其是肩扛四五公斤重大三弦的男舞者,時而有如一位備戰中的拳擊手,緩緩地繞著舞台,持續地搖晃和彈跳,時而變成一位搖滾歌手,一邊吶喊,一邊彈奏大三弦,同時劇烈地上下右左搖晃上半身,三不五時還要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身。女舞者的動作較單純,大多以蹬腳、甩手和擊掌為主,偶爾會配個男舞者,進行對唱和對跳。整體而言,《阿細跳月》頗具感染力,每當輕快的樂聲響起,坐在台下會不由自主地跟著手舞足蹈,難怪阿細山寨流傳著:「大三弦一響,腳底板就癢。」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快門優先,1/30秒,光圈F7,1,內建閃燈補光(後簾同步), -0.3EV閃燈補償,ISO400,JPEG。


表演進行到尾聲,舞者走到台下邀請腳底發癢的觀眾上台同樂。筆者身為領隊,只好自告奮勇,拉起另一個團員上台同樂。雖然筆者運動細胞不差,《阿細跳月》的舞步也不難,不過就是跟不上他們的舞步,我猜跳起來應該有點像一具發抖的僵屍吧!無論跳得好不好,娛樂效果十足,大伙兒一起同樂,一起歡笑,炒熱了氣氛。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快門優先,1/30秒,光圈F7,1,內建閃燈補光(後簾同步), -0.3EV閃燈補償,ISO400,JPEG。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快門優先,1/160秒,光圈F4,內建閃燈補光, ISO400,JPEG。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快門優先,1/125秒,光圈F4,內建閃燈補光, ISO400,JPEG


品嚐「八大碗」風味餐


舞畢,我們坐在小板凳,圍著小方桌,好像辦家家酒般享用主人準備的晚餐。上菜的同時,主人為我們點燃二支紅色蠟燭,空中也飄來熟悉的台灣樂曲,主人營造氣氛的專業程度,一點也不輸給大飯店或餐廳。主菜使用八個大碗裝盛,俗稱「八大碗」,在物質匱乏年代,可是招待貴客的最大敬意。雖然「八大碗」的菜色相較於大飯店,只能以粗茶淡飯來形容,卻是村民自己飼養的家禽和栽種的蔬菜,包括豬肉、豆腐、蘿蔔和南瓜等,吃起來特別香甜可口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光圈優先F4,1/40秒,ISO800,JPEG。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光圈優先F4,1/60秒,ISO400,JPEG,內閃補光。


約過了十分鐘,剛剛載歌載舞的彝放青年和姑娘,端起酒杯向我們獻上「祝福酒」。他們首先唱起祝福歌,接著向我們敬酒,來來回回共三次。我們也入境隨俗地回敬了三次。最後一次,我們高唱大多數人會唱的「康定情歌」,他們則回敬台灣原住民的國歌「高山青」,將晚宴帶到最高潮。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光圈優先F4,1/20秒,ISO800,JPEG。


Sony A700,16-80mm F3.5-4.5 ZA,光圈優先F4,1/160秒,ISO800,JPEG。


晚宴後,所有舞者和工作人員齊聚在廣場,齊唱「留客歌」歡送客人,嘹亮的歌聲劃破寂靜的夜空,帶著歡欣又帶點離愁。回來閱讀相關報導文章才了解,依照習俗,這時應送上「留客酒」才對,或許賓主都有點醉了,無暇顧及該有的禮數吧!。無論如何,在可邑村停留了大半天,可說是賓主盡歡,最後團員和村民一同拍了大合照,才依依不捨地上車。

離開前有位村民急忙的跑到已經發動的遊覽車旁,大聲的喊著:「有人掉了錢包嗎?」聽到這句話,大伙們手忙腳亂地檢視自己的財物。果然那個皮包是某位團員掉的,裡面還有好幾佰元人民幣。那位村民拾金不昧的精神令人欽佩,對當地人來說,那筆錢可能是他們一個月的收入呢!這段插曲為我們的可邑村之旅留下戲劇性的美好回憶。


本篇報導照片皆使用Sony A700和16-80mm F3.5-4.5鏡頭拍攝。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